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结束了,中美说法不一,但都很谨慎,美方可能还在纠结一件事情。
休战期延长的拉锯:没说死的期限与藏着的算计
这场谈判从一开始就透着股“拧巴”劲儿。前两轮谈得时间长,好歹能摸到对方的底牌,这次时间压缩到一天半,更像是双方在关键问题上都不愿轻易松口。我方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在发布会上说得明白:“继续推动已暂停的关税部分”“反制措施如期展期”,这等于给下个月关税暂缓期续了命,但能续多久?他只字未提。这种“留白”不是没底气,而是给双方留足了周旋空间——毕竟前两年关税战打下来,两边企业都疼,尤其是美国农业州的农民,早就对加征关税怨声载道。
展开剩余84%美国人的算盘打得更精。财长贝森特抛出“再停90天”的提议,表面看是释放善意,实则是想把主动权攥在手里。要知道,特朗普向来喜欢用“最后期限”当谈判筹码,90天的缓冲期既能观察中方动作,又能给自己留足反悔空间。贸易代表格里尔那句“总统会做最终决定”更是把行政权力摆上台面,明摆着告诉外界:这事儿随时可能因为特朗普的一句话翻盘。这种“不确定性”策略,其实是美方惯用的“心理战”——既想维持谈判的表面进展,又不想过早暴露底线。
但拉锯背后是现实的压力。美国零售商协会的数据显示,前两年积压的库存还没清完,要是重启加税,年底购物季货架上的商品价格至少涨15%。咱们这边也不轻松,外贸企业刚缓过点劲儿,稳定的外部环境比什么都重要。可谁都清楚,这种“维持现状”的状态长不了。没说死的期限就像悬在头顶的倒计时,双方都在等对方先亮底牌。
中方拒绝的“红线”:能源安全与主权不容干涉
谈判桌上最较劲的,往往是那些没摆到明面的争执。这次中方拒绝的要求,说白了就是美方想让中国停止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的石油,并威胁对相关企业加征500%关税。这种“长臂管辖”的霸道做法,直接踩了中方的红线。
咱们的态度一直很硬:能源采购是主权国家的自主选择,中国企业按市场规律从俄伊进口石油,一不违反国际法,二不损害第三方利益。贝森特在谈判中提这事儿时,中方代表当场反问:“美国从加拿大进口石油时,有没有征求过其他国家的意见?”这种理直气壮的回应,背后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考量——俄罗斯的石油价格比中东低20%,且通过中俄原油管道运输不受海上封锁威胁,这种“性价比+安全性”的组合,傻子才会放弃。
更让美方破防的是,中方不仅拒绝妥协,还反手甩出“王炸”:谈判结束后,中方代表团直接飞往伊朗,与俄伊举行三方会谈,明确支持取消对伊制裁,并加快推进中俄伊能源合作项目。这招“以战止战”打得漂亮——你不让我买俄油,我偏要和俄伊抱团取暖,顺便推动石油人民币结算,直接动摇美元霸权的根基。
美方的要求有多离谱?看看数据就知道:2025年6月,中国日均进口俄油200万桶,印度却高达208万桶。可印度官员却在背后撺掇美国制裁中国,声称“印度买得少”。这种“卖队友”的操作,让美方的双重标准暴露无遗——同样买俄油,印度能豁免,中国就得挨罚,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?
美国紧盯俄油的深层算计:霸权思维与能源博弈
美国人死死盯着俄油采购,表面是贸易问题,骨子里是地缘政治的“连环套”。一方面,他们想通过“次级制裁”切断俄罗斯的经济命脉,削弱其在乌克兰冲突中的持久战能力;另一方面,想逼迫中国在能源供应上“选边站”,进而在台海、南海等问题上让步。这种“一石二鸟”的算计,本质上是维护美国主导的全球能源秩序。
但美方低估了中国的战略定力。过去五年,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国从12个增加到27个,俄罗斯、中亚、非洲的能源占比超过60%,彻底打破了“马六甲困局”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正在推动“能源人民币”结算体系,与沙特、阿联酋等国的石油贸易中,人民币结算比例已达35%。这招“去美元化”的组合拳,让美方的制裁威胁成了笑话——就算你加征关税,中国企业大不了用人民币结算,绕过美元支付系统就是了。
更深层的矛盾在于,美国试图用冷战思维处理21世纪的经贸问题。他们要求中国停止购买俄油,却默许欧洲国家通过“第三方转运”继续进口;他们指责中国“破坏国际规则”,自己却绕开WTO搞单边制裁。这种双重标准,连美国国内的经济学家都看不下去——芝加哥大学研究显示,若美方真对中国加征500%关税,美国炼油厂的成本将飙升40%,汽油价格可能突破每加仑8美元,直接引发社会动荡。
这场谈判就像面镜子,照出中美关系的复杂性:表面谈的是关税和期限,底下藏的是规则制定权的争夺。中方拒绝不合理要求,是守住了能源安全和主权独立的底线;美方紧盯俄油采购,暴露了霸权心态的虚弱。未来的博弈还会继续,但有一点很清楚——零和思维没有出路,只有相互尊重、合作共赢,才能让这场“休战期”不只是暂时的喘息。
发布于:安徽省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