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2000年7月15日,我在金强河的流水中漂洗采集的根样。一位小学生从我身旁经过时好奇地问我在洗什么,我告诉他在洗‘金子’。小学生感兴趣地蹲在我身边,直到我把根样洗完,然后用失望的眼神看着我,‘怎么全是草根,没有金子呢?’我劝他:‘金子就在草根里面,你要仔细找才能找出来’……多年来我一直努力、拼搏、奋进,就是为了收获‘草根’,将其美喻为‘淘金’并不为过……”
这是2025年北京市先进工作者、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院长、二级教授董世魁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后记中记录的一段文字。这段文字正是他职业生涯的生动写照——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保护与恢复研究工作,从再平凡不过的草根里“淘”出“金子”。
艰难险阻改变不了他的科研初心
身为从甘肃大山深处走出来的“寒门”子弟,从小骑马放羊、特别能吃苦的董世魁在高考时主动填报了甘肃农业大学草原专业。读研期间受到导师的影响,他将科研方向定为青藏高原草地生态保护和恢复领域。“青藏高原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,而且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,是我们的生命之源、生态之本和文化之根。当时高原的草地退化现象特别严重,不仅危及源头的生态安全,更将制约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。要保护高原生态,首先要恢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。”
高原草地研究往往要持续数年方见成果,而且高原缺氧、道路险阻,科研人员开展野外调研时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。“我的恩师任继周院士说草业(研究)是‘冷板凳’,但你要把冷板凳坐热。”这句话对董世魁的触动很大,他全情投入研究中,无论多难都没有动摇过。
在多年的科研生涯中,董世魁已经记不得有过多少次遇险经历:2012年他带队在可可西里开展草地生物多样性调查时,风雪交加,车辆爆胎导致一行人被困在无人区。他挺身而出赶往格尔木买轮胎,野外无灯照明,开车时险些掉进几十米的水库中。2013年,他带队进入全球最高沙漠——库木库里沙漠调查野牦牛种群数量和栖息地,一头半吨多重的野牦牛突然从远处冲过来,径直撞在行驶中的车辆上,车上的人吓得魂飞魄散。
最危险的一次,是他2010年去高原采集植物样品时不慎从悬崖上坠落,把尾椎骨严重摔伤。下坠瞬间,他的本能反应是不能让头着地,因为下面是一片乱石滩。“身体摔伤可以康复,摔到脑袋我就不能再做科研了。”
这些惊心动魄的险情,董世魁回忆起来只当做工作趣事一般并未上心,儿时艰辛的生活经历及大学导师的言传身教,造就了他坚忍不拔、顽强奋斗的毅力和品格。在他看来,科研才是最值得专注的大事,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大使命,只要能够为解决环境与民生问题做出一点贡献,再多的辛苦都值得。
研究成果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全面推广
董世魁带领团队对青藏高原草地展开深入研究,取得一系列创新性、引领性、突破性的研究成果,包括构建了高寒草地植被退化指数,植被退化程度判定准确率提高至95%以上;解决了高寒草地退化程度判定中土壤指标的缺失问题,提升了高寒草地健康诊断与评价的科学水平,强化了退化草地恢复技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;研发了“黑土滩”型极度退化草地的人工草地建植恢复技术,经济效益提高2-3倍,生态效益显著;研发了土壤营养库和植被繁殖库的活化技术,以及轻度和中度退化草地围栏封育等多元化恢复技术体系,促进重度退化草地的快速有效恢复等。
董世魁的成果多次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全面推广示范,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、美丽中国建设、牧区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做出突出贡献,并作为最佳案例在环喜马拉雅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。其中,由他主持完成的“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”成果入选“三北”地区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,助力区域退化草地生态恢复。过去的三江源区域呈现大范围裸露的“黑土滩”,通过几十年的不懈治理,如今的“黑土滩”面积大幅缩小,随处可见绿色草被植物生长。
董世魁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,主编(副主编)专著20余部,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60余篇。任继周院士为他的专著作序时对这位弟子评价甚高:“长期坚持百纳成书,这种执著的科学素养、代代相传的团队精神、坚毅恢弘的学术构建,尤其是所表达的沉潜治学的科学态度难能可贵。”
坚守教坛 引领学院发展驶入“快车道”
在科研结出硕果的同时,董世魁坚守教坛,牢记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使命,以“四有好老师”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为林草相关行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。
董世魁多年来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,并采取国际化、开放式、研讨式的教学模式,因材施教、分类培养,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。他承担了北京市和学校的10余项教学改革项目,主编多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,供农林草牧等相关专业参考使用。他特别看重对学生的思政教育,教导学生不仅要打牢专业基础,更要树立爱国情怀,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。每年,他都以“追梦草原,筑梦草业”为题与新生对话,希望学生心怀理想,用所学知识为国效力。
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成立于2018年,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及行业和地方重大需求。作为院长和学科负责人,董世魁在新专业增设、高层次人才引进、一流学科建设、社会服务等多方面持续发力,引领学院发展驶入“快车道”。
饮水思源,董世魁不忘父老乡亲,把多年省吃俭用攒下的20万元(外加募集捐资共60万元)捐给家乡甘肃省和政县设立助学基金,激励当地家庭重视教育,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,成长为栋梁之才。
如今,董世魁依然坚持每年暑假带队前往青藏高原实地调研,一去就是一两个月。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命,他淡然一笑,“活到老、学到老、干到老,我还年轻,肯定要坚持的。”几十年以来,他几乎跑遍青藏高原所有市县,亲身示范为学生做出表率。
数十年光阴流淌,董世魁初心不改,在专业领域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。正如他在博士论文后记中所写,他将从高寒地带的更多“草根”中“淘”出“金子”,筑就高原的生态屏障,让裸露的“黑土滩”长出绿色希望。
(劳动午报记者 任洁)
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