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被称为史上最懒的诗人,一辈子就写了一首诗。
与常规诗作不同的是,这首诗只有简单的两句话,却意外成了人人吟诵的经典佳作。
纵观群星闪耀的北宋诗坛,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。
人们都说这两句诗是诗人的“自荐信”,事实果真如此吗?
“全能捕快”北宋仁宗年间,在杭州下属的仁和县,有一位名叫苏麟的巡吏。他担任的官职是“巡检”,只是一个八品的基层小官。
他腰佩横刀、肩挎公文袋穿梭于大街小巷,维持地方治安。
虽然他品级很低,却掌管着从抓贼破案到河防巡查的大小事务,身上的责任并不轻。
展开剩余90%除此之外,他还学习了很多技能,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,堪称古代基层的 "全能捕快"。
他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却把每天的日子过得踏踏实实、安安稳稳。
在别人的眼中,他的工作琐碎又普通,很难有升迁的机会。
但苏麟觉得,把一件件小事做好,就是最大的成就。
每天辰时,县衙的梆子敲过三遍,苏麟就带着两名衙役出发巡查。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,基本上风雨无阻。
仁和县靠着钱塘江,河道交错。他最重要的任务,就是检查船夫们的 "船历"。
这个船历就相当于现在的运营许可证,上面详细记录着船夫的姓名、船号和载客数量。
某天,在柳浦渡口,苏麟突然发现老艄公王五的船历已经过期三天。
他从袖袋里掏出了皮质公文袋,对他说道:"王五,按《商税则例》,船历过期要罚三百文钱。"
王五急忙从船篷里摸出一串铜钱,着急地解释:"苏巡吏,上个月我小孙子生了一场大病,实在抽不出时间去县里换证……"
苏麟数钱的手停了下来,最后只拿出了二百文,说道:"下不为例,你明天一定去户房换新证。"
他心里特别清楚,少收的这一百文钱,够王五买三升米,能让一家人多吃几顿饭。
如此"心软"的事情,在苏麟的日常巡查中并不少见。路过东溪村的时候,他看见刘老太在村口卖水果。
按照规定,这些水果只要进入市场,就需要交税。
但苏麟并没有向刘老太收税钱,只是小声说了一句 "注意身体",就继续往前走。
一位衙役忍不住问道:"大哥,这个该收税钱啊。"
苏麟耐心解释道:"她儿子去年淹死了,靠卖水果贴补家用。因此,她的税钱就不收了。"
他真心为老百姓着想,得到百姓的一致好评。
意外转折在巡查过程中,苏麟经常会碰上突发状况。
一个暴雨天,苏麟走到了盐桥附近,突然听见有人在喊救命,声音里透露着无助。
他循声望去,看见一个孩子正抱着木板在河里挣扎。苏麟根本就顾不上脱官服就跳进了水里,费了半天劲才把孩子救上岸。
孩子母亲激动得连忙下跪,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。苏麟赶紧扶起她,让衙役护送孩子回家。
等他湿漉漉地回到县衙,典史看了直摇头:"苏巡吏,你这官服怎么湿成这样?没有打伞吗?"
苏麟一边拧着袖口的水,一边说:"在桥那边,我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。"
典史听完后,特意表扬了他。之后苏麟告别典史,来到了自己的房间换衣服。
等收拾完了,他坐在书桌前,翻阅新送来的公文,那是杭州知州范仲淹签发的《劝农桑榜》。
看着公文上的字迹,苏麟心里默默想着,不管官职高低,能为百姓做一些实事,就是最踏实的日子。
没过多久,龙图阁直学士范仲淹前来巡按。苏麟听闻这个消息后,顿时有些心神不安。
苏麟曾经见过范仲淹,觉得其做事严谨细致。因此他特别担心,范仲淹会指责自己工作不到位。
巡按前三天,苏麟忙得像个陀螺。
他负责的仁和县挨着钱塘江,光是渡口就有十七处。他需要一处一处巡查,还得整理治安记录、核查义仓存粮。
一次,爬粮仓梯子的时候,他一脚踩空摔了下来,脚踝肿得跟馒头似的。
同僚劝他休息一下,他却说道:"范公这样的清官来巡查,咱可不能出半点差错。"
第四天一早,范仲淹的青布轿子停在了县衙门口。
苏麟忍着疼跪在最前面,抬头看见范仲淹穿着青色官服,鬓角有不少白发。
汇报工作时,他特意对范仲淹讲了柳浦渡口管船的事情,还递上了自己撰写的巡查日志。
那本子上记着每月的水位高低、渡口纠纷,甚至哪户百姓家丢了鸡都有记录。
范仲淹翻着日志突然问:"苏巡吏,你在仁和干了多少年?"
苏麟回答:"回大人,整整五年了。"范仲淹接着问道:"你都干这么长时间了,为何一直没升迁呢?"
苏麟低声说:"卑职脑子笨,就想着把眼前的事儿做好。"范仲淹没接话,只是在日志最后一页画了个圈。
后来苏麟才知道,那圈画在他救落水儿童的记录旁边。
当时范仲淹打心眼里觉得,苏麟是个好官。
一首求官诗巡按结束后,范仲淹在知州府办了宴会,苏麟没想到自己也收到了请柬。
宴席上,他缩在角落里,看范仲淹跟几个知县聊得热乎。他觉得自己官职太小,根本没资格与范仲淹说话。
想要改变这一现状,必须让范仲淹注意到自己。
回到家之后,烦闷之余,他写下了一首诗。其中有一句“近水楼台先得月,向阳花木易为春",诠释了他的心情。
靠近水边的楼台先看到月亮,向着太阳的花木很早就迎来春天。别人都得了好处、占了先机,自己却像被冷落的角落,始终得不到提拔的机会。
他写完后,托人将这首诗带给了范仲淹。
范仲淹很聪明,一看就懂了这弦外之音,知道他是想求个机会,赶紧写了推荐信。
这两句诗说白了,就是他求官的 "敲门砖" 。三天后,苏麟收到调令,从八品巡吏升为七品司理参军。
去谢恩时,范仲淹头也没抬地说:"诗写得好,但做官关键在得民心。"
苏麟叩首说道:"一定牢记大人的教诲。"
当上司理参军后,苏麟忙得脚不沾地。
在三年的时间里,苏麟处理了上百起案子,从没冤枉过人。
有人问他为啥这么拼,他总说:"我本是钱塘小吏,能有今天的成就,全靠范公提拔。"
皇祐元年,苏麟累病了,申请退休。朝廷赐他 "承务郎",让他回乡养老。离开那天,好多百姓前来送行。
回乡后,苏麟在院子里种了桂花,秋天满院香。
邻居知道他做过官,经常来找他写状子、算田亩数,他从不收钱。
也多亏了当初写下的那首诗,他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。要不然,他很有可能还只是一个小官吏。只能说范仲淹深明大义,也知人善用。
如今,当人们讲起"近水楼台" 这个成语的时候,很少有人知道它来自北宋那个名叫苏麟的官吏。
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,却用两句诗道尽了人生的智慧,那就是机会总是垂青一直努力的人。
发布于:湖北省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