震撼的画面与紧张的海空轨迹,把这场以“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”为主题的九三大阅兵,推向了超越纪念本身的政治舞台。表面是记忆的祭奠,背后却交织着记忆政治、战略威慑与区域博弈的复杂图景:谁在惶惶不安?谁在借机试探底线?观察者不得不把视线拉远,去梳理那一连串军事动作与外交表态之间的逻辑链条。
首先,历史记忆构成了这次阅兵的情感核心。参训官兵以“苦不苦想想民族屈辱,累不累想想抗战先辈”为口号,这既是动员语,也是向社会宣示:记忆不可丢、尊严不能忘。在教科书争议与历史叙事被扭曲的背景下,如此强烈的集体记忆表达,不仅是追念,更是一种对外的政治回应。历史在这里不再是抽象的过去,而成为当下外交与舆论的底色。
其次,日本方面的反应暴露出其内外矛盾。一方面,东京口头上强调“走和平发展道路”;另一方面,防务预算持续增长、军队联合作战能力不断强化,这种“嘴里念和平经、手里加武备”的格局,难免为现实博弈预留更大空间。日本政府公开呼吁他国不要参加阅兵,并因此引发中方严正交涉——这既是外交孤立的尝试,也是对中方敏感神经的一次试探。这样的双重信号,会让地区邻国在安全与道义之间左右为难。
再者,军事动作本身是超越语言的最直接表达。央视与多家媒体披露的空海活动、关于歼‑20穿越对马海峡、海军潜艇与编队在日本周边活动的报道,在信息上形成了强烈互证。对方在监测与通报上的不同节奏,有时更侧重政治表态而非常规信息发布,这种“报数与不报数”的差异,本身就带有策略意图。历史问题上的文字博弈,可能会在现实战略上招致更直白的回应;反之,军事展示若无配套的外交沟通,也容易被误读为挑衅。
从国际层面看,日本试图动员他国远离这类纪念活动,本质上是在削弱中国纪念的国际化效应。短期内,双方会以舆论与军事动态互相牵制;长期而言,历史记忆的争议与安全政策的分歧,仍将是东亚不稳定的重要根源。区域国家在这两股力量之间被迫在记忆与现实、道义与利益之间不断权衡——这就是所谓的安全困境:一方为自保而增强能力,另一方则以此为由做出更多防御性或进攻性准备,形成恶性循环。
展望未来,有几条路径值得认真对待。其一,历史问题高度敏感且易政治化,若各方不以诚恳态度对待历史叙事,互信赤字难以弥合。其二,军事动作可以短期传递威慑信号,但长期依赖军力展示来解决政治与历史争议,代价昂贵且风险极高。其三,区域稳定既需要正视历史的勇气,也需要建设性的对话机制来化解误判——比如增强透明度、扩展军事危机沟通渠道、开展联合演训以降低摩擦概率。
难道记忆只能靠大阅兵来捍卫?难道安全只能靠对峙来保证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纪念不是冲突的借口,和平也不应成为谈判筹码。笔者以为,冷静分析、清醒判断与务实对话,才是避免误判、维护东亚和平的正途。历史不能被随意篡改,但和平更不应成为牺牲品。
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