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嘿哟,嘿……哟!”
在四川仁寿的山野田间、古桥工地上
回荡着一种独特的声音
它不是婉转的山歌
也不是悠扬的小调
而是一呼百应、充满力量的
『抬工号子』
今天,就和仁小妹一起
走进这充满力量的世界
感受那份独特的文化魅力吧
展开剩余87%“前辈古人把话讲,修建长城秦始皇”“正月望郎是新年,粑又香来酒又甜……”
这可不是随便哼哼,而是咱仁寿县的“民间艺术顶流”,诞生于清代湖广填四川时期的抬工号子。
那为啥要“喊号子呢”?这里面的门道可深着呢。
李白曾叹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,仁寿地势西高东低,山峦纵横,石材丰富,为抬工号子的诞生埋下了伏笔。
俗话又说,“石怕唠”,抬工们在抬石头砌塘筑坝、造房架桥时,只要喊上号子,仿佛就会忘记负重之苦,以减轻疲累。
同时,抬工号子齐唱如浪涌,轮唱似山鸣,一领众合间,众人步伐如一,既协调着抬工们的步伐,也鼓舞着他们的干劲。
抬工号子还堪称“仁寿县的活态史书”,其歌词既有对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的传唱,也有对民情风俗的生动描绘。
每一句歌词,都是仁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,每一声号子,都是对团结协作精神的最好诠释。
若说抬工号子的旋律是“形”,那它承载的仁寿精神便是使其焕发生机的“魂”。
1970年,建设黑龙滩水库时,6万多名抬工组成7500支队伍,以血肉之躯抬石上千万立方。
号子声穿透云霄,将千斤重担化为团结的力量,最终结束了仁寿“十年九旱”的苦日子,换来如今水波碧青的“大美仁寿”。
当我们站在黑龙滩水库的大坝上,凝视着那碧波荡漾的湖水,仿佛还能听到那激昂的号子声在耳边回响,在心中激荡。
那是仁寿人民团结协作、勇于拼搏的精神赞歌,也是陵州大地上最动人的旋律。
现如今,这声号子,不仅没“过时”,还越活越年轻!
全县现在有百来支抬工队仍活跃于婚丧嫁娶,每年数千场民俗活动中,抬工号子依旧是不可或缺的“文化C位”。
为了让这声号子传得更远,仁寿县政府还出台了《仁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扶持办法》,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。
2001年,虞丞乡128人团队创下“人数最多的抬工号子队”吉尼斯世界纪录;2004年,登上央视《想挑战吗》,让全国观众见证其震撼,2007年列入四川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……
仁寿县的传承者们始终保护着这声穿越两百年的“乡土之声”永不褪色。
这声喊了两百年的号子,早不是简单的乡土调子了,而是咱仁寿人“能扛事、肯齐心”的精神象征。
现在仁小妹想问问大家
你见过抬工号子表演吗
或者你听过最难忘的一句号子是啥
评论区聊聊
让我们一起为这声 “仁寿乡音” 打 call
发布于:四川省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