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美国《国家利益》杂志最近提出一个疯狂构想:面对中国东风导弹组成的"航母杀手"网络,美军航母不该躲避,而应"硬扛着导弹雨冲锋"。 这个被称作"穿越蜂群"的战术,本质上承认了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的尴尬处境,曾经无敌的航母战斗群,如今不得不思考如何在中国导弹射程内"求生"。
中国反介入体系的核心杀手锏是东风-21D和东风-26反舰弹道导弹。 东风-21D射程约1500公里,东风-26射程超过4000公里,两者都能打击移动中的航母目标。 这些导弹从发射到命中1800公里外目标只需约12分钟,末端速度可达10马赫。
天基侦察系统为导弹提供目标指引。 中国已部署"遥感"系列侦察卫星,其中部分卫星分辨率达到0.5米级别。 2021年,中国成功发射"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"卫星,具备实时数据传输能力。
巡航导弹体系构成第二波打击力量。 鹰击-18反舰巡航导弹射程290英里,采用亚超结合飞行模式,末端突防速度达3马赫。 鹰击-12空射反舰导弹最大速度4马赫,可由轰-6K轰炸机携带出击。
无人机蜂群战术带来新威胁。 在2021年珠海航展上,中国展示了可搭载48架无人机的"蜂群"发射系统。 这些小型无人机能通过AI协同规划攻击路径,专门攻击舰船雷达和近防系统。
美军航母战斗群的防御体系包括多个层次。 最外层由F-35C战斗机负责,作战半径超过1000公里。 第二层防御依靠"宙斯盾"系统,配备标准-2和标准-6防空导弹。 标准-6导弹最大射程370公里,可进行超地平线拦截。
近防系统是最后一道防线。 "密集阵"近防炮射速4500发/分钟,"海拉姆"导弹反应时间小于4秒。 美军正在测试的激光武器功率已达150千瓦,可在6公里外烧穿无人机外壳。
红海实战暴露防御漏洞。 2023年,美军"格雷夫利"号驱逐舰在红海连续发射4枚防空导弹拦截胡塞武装无人机,单次拦截成本超过400万美元。 2024年1月,胡塞武装反舰导弹突破防御,击中一艘商船。
弹药储备是另一大难题。 一艘"伯克"级驱逐舰最多携带96枚防空导弹,理论上只能拦截48个目标(采用两弹拦截一个目标的标准战术)。 面对饱和攻击时,舰队可能在20分钟内耗尽防空导弹。
目标识别能力存在瓶颈。 "宙斯盾"系统需要2-3秒完成目标识别,而高超音速导弹每秒飞行距离超过1公里。 在2022年的测试中,标准-6导弹对时速6000公里目标的拦截成功率仅为30%。
电磁对抗成为关键变量。 中国部署的"星空-2"高超音速飞行器具备强电磁干扰能力。 2023年美军演习显示,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,舰载雷达探测距离下降60%。
潜艇威胁不容忽视。 中国039型常规潜艇配备鱼-6重型鱼雷,射程超过50公里。 2015年,解放军潜艇在演习中成功"击沉"美军航母,使用的就是模拟鱼雷攻击。
后勤保障面临挑战。 航母战斗群每日消耗食品50吨,燃油2000吨。 在高强度作战环境下,护航舰队的导弹库存仅能维持3-5天的持续交战。
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